黃地峒遺址已出土的器物達七千件

文匯報
2006年1月15日

香港和中國專家日前宣佈,在黃地峒發現一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製造場,遺址距今有近4萬年曆史。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不僅改寫了香港人類活動的歷史,也給考古專家提出了全新的課題。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森水指出,黃地峒遺址已出土的器物達七千件,較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11個中國東南沿海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石器的總和還多兩倍,而其製石器工藝也獨一無二,是近20年東南沿海史前考古最重要發現之一。

黃地峒遺址位於香港東部西貢西郊野公園內的一個海灘旁,背靠山梁、面向大海。

香港歷史過往僅追溯至5,000年前,但在最新考古研究中,西貢黃地峒發現了近4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製造場遺址,迄今共集中出土了逾6,000件石製品,是珠江三角洲首次發現的最早期的原始打製石器文化。香港考古學會表示,中國國家文物局將撥款展開有關考古工作,料本月內訂定具體安排。

香港考古學會與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在2004年前組成聯合考古隊,在西貢黃地峒發掘16平方米的範圍。香港考古學會副主席吳偉鴻昨日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在2003年春天,他與師兄黃虎在西貢企嶺下海的海灘上拾到奇特石頭,形狀獨特,有明顯人為加工痕跡的石塊,相信是經過人類打製的石器。

港穗組聯合考古隊

經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張鎮洪的判斷,這是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都從未發現過的原始打製石器。港穗兩地隨即 組成聯合考古隊,獲古物古跡辦事處撥款批准研究試掘,先後在過去兩年發掘16平方米土地,確認黃地峒山坡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加工場,出土逾6,000件石製品,更從地層堆積分析,把石製品分為兩組。

第一組是在更新世晚期的後一階段形成的,經光釋光測年距今約35,000至39,000年;第二組灰色堆積,距今約6,000多年或較晚時期。中國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張森水去年初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邱立誠前來考察, 認為從石製品的加工工藝來看,遺址確實是舊石器晚期的石器製造場。

中國國家文物局極重視

研究受到中國考古界的重視,因確認在東南沿海一帶,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古人類生活,就近採石和製造工具。張森水去年12月至本月,參加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並稱這是近廿年來嶺南地區乃至東南沿海和島嶼的史前考古重要發現,石製品在加工工藝和石器組合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全新的組合。

將追尋古人類居所

香港考古學會副主席吳偉鴻表示,西貢黃地峒遺址已得到中國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決定撥款資助有關考古 研究,但詳細撥款和合作方或尚未訂案,料會在年底前會議訂定有關細節。他期望,在港穗兩地專家合作的研究 下,將可進一步擴大考古發掘成果,期望可追尋古人類在30,000年前在香港的居所、了解他們的起居習慣及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