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謊稱: 粵語非廣東人古語﹐原是古代夏朝官方語言

《香港文匯報》  周雲
2009年1月30日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廣東人喜歡看粵劇﹐首先就要知道粵劇的特點﹐就是以廣東話作為聲腔進行演出的。粵劇的源頭在於外江戲﹐這不是廣東本來自己土生土長的戲劇。更重要的是﹐廣東話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來的語言﹐而是原來黃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語言。到了今天﹐黃河流域已經不再流行這種語言了﹐已經成為失傳的語言。反而廣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語言﹐廣東話成為中國漢語的活化石。

漢語是漢人的語言﹐粵語卻不是粵人的語言。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然而事實如此。

粵語﹐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當地人稱白話﹐正名該稱"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復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分佈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並以廣州話為代表。

粵語的形成地

據邢公畹等先生考證﹐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即堯﹑舜時期﹐黃河流域就發生了一場以中原為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的"夏語化"運動﹔到西周時期﹐進而形成以夏語原生地"秦晉"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 (見《漢藏語系研究和中國考古學》)。

當時各部落和民族結成了同盟﹐共同選領袖﹐治理天下﹐聯盟之後﹐進行商品交換﹐分工合作﹐經濟規模擴大了﹐部族之間的生存空間界線解決了﹐可以共同抗御自然災害的問題﹐例如共同開發水利﹐治理洪水﹐大規模改善生活環境﹐生產力快速提高﹐發展出燦爛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勞動中﹐就需要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黃河流域之所以成為文明中心﹐跟"夏語化"運動有著極大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當今的漢語各大方言之間盡管千差萬別﹐卻總可以發現它與黃河流域的某種淵源。

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粵語﹐便是如此。雖然它從古百越語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總體來看與古漢語有著更密切的淵源﹐有些語音和詞匯﹐在今天中原漢語已經失傳﹐在粵語中卻保存完好。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韻母﹐在今天的中原漢語中已不復存在﹐而在粵語中就完整地保存著。

以"粵"命名卻非土產

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普通話"﹐即"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

在秦代之前﹐廣東被稱為南蠻。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漢語音譯﹐又寫作"百粵"﹐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稱。百越又通百粵﹐所以﹐廣東話又叫做粵語。

百粵的構詞方法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意為"越(粵)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粵人。越南胡說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稱﹐長江以南自古以來就是越南的領土﹐可說是荒唐透頂。百粵與百越都是譯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國大地生活﹐越南僅是一個小藩屬﹐按百越之繼承邏輯﹐豈不是現在的越南也是廣東的領土﹖

從這一語詞可看出﹐那時候廣東人的交際用語是與中原漢語有很大差異的百越語。但百越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難以考證。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漢語因素﹐例如"六建""六賀""六謝""六吟"中的"六"﹐是指"山沖"﹐"羅鏡""羅龍""羅沙"中的"羅"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名的構詞方法﹐也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同時﹐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裡的人已經完全不曉得﹐也就是說﹐這些地名中的非漢語因素在當地今天的粵語中已經不使用﹐恰好證明今天的粵語跟古百越語沒有繼承關系。

由此可見﹐粵語雖然以"粵"命名﹐卻非由古"粵人"的語言演變而成﹐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從外地引進的﹐是漢族移民帶來的。這漢族﹐是秦代的漢族﹐主要是晉﹑趙﹑燕﹑魏的舊貴族及其下屬兵丁。

漢人南移傳播"雅言"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原漢人南移﹐發生於秦統一中原之際。公元前223年﹐秦國60萬大軍攻滅楚國﹐便將大軍駐扎於湘南五嶺﹐准備南征百越。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甌國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萬大軍征討。又派史祿在海陽山開鑿靈渠﹐將湘江與漓江溝通﹐以保證軍事上的運輸。靈渠便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第一條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滅了西甌國﹐戰爭告一段落﹐秦"發諸嘗捕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史記.秦始皇本紀》) 徐廣注﹕"五十萬人守五嶺。" (《集解》) 這50萬人﹐便是第一批漢族移民。

在秦始皇時期﹐嶺南各郡地曠人稀。直至東漢時的統計資料﹐南海郡(廣東珠三角洲)也只有9萬人。因此﹐遷入50萬人﹐足以改變嶺南越人"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些學者提出質疑﹐認為一下子遷入那麼多移民並無可能。但我們知道﹐大移民是秦滅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政權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將12萬戶豪富遷徙到咸陽以及巴蜀﹐又將內地大批罪人遷徙到河套以及甘肅一帶﹐那麼﹐完全有可能將大批中原漢人遷至嶺南。雖不一定有50萬那麼多﹐但也肯定為數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遷徙﹐其目的主要在於鏟除六國的地方勢力﹐把族人和故土分開﹐交叉匯編﹐徙到南蠻之地戍邊﹐也就連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脅﹐做其復國之夢﹐秦朝的統治就牢固得多了。這些移民不可能來自與嶺南毗鄰的楚國﹐而多半來自中原或北方各國。由於他們是成批遷入﹐所以到達嶺南之後﹐思念故土﹑懷念昔日鄉音﹐特別強韌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習俗以及語言﹐因而成為嶺南最早的"雅言"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