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當 Vs 曾蔭權

貝當
貝當(1856-1951)
曾蔭權
曾蔭權(1944 - )


亨利•菲利浦•貝當(Henri Philippe Pétain)

貝當(Pétain)是法國陸軍將領、政治家,也是法國維希政府的元首。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法軍總司令,帶領法國與德國對戰,被認為是民族英雄,1918年升任法國元帥。曾任陸軍總監、國防部長等職。1940年任法國總理,向納粹德國投降議和,並成立受納粹德國控制的傀儡「維希政府」。

貝當政府總部設在法國南部非佔領區的維希(Vichy),故被稱「維希政府」。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11日,納粹德軍突然進佔法國餘下的南部非佔領區,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在9月「流亡」遷至德國境內。1945年4月,貝當遭受叛國罪審訊,其後被定罪及判處死刑。貝當在8月獲戴高樂以年老為理由減刑至終身監禁,在1951年去世。

正面評價

1940年五月前後,法國軍隊相繼敗北,遭納粹德軍俘獲的法軍多達15萬,首都巴黎更是受到輪番的轟炸,舉國上下惶惶然不知所措。值此關鍵時刻,英軍退縮海峽對岸按兵不動,美國則嚴守孤立政策,這下子,究竟是要在民心浮蕩的情況下,跟強勢的德軍搞得玉石俱焚呢?還是要保有物資建設呢?法國當局決定後者,伴隨著種種嚴苛的限制。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

貝當將軍所主持的維希政府處境始終極為不利,一方面要對付政府內部的法國納粹分子,一方面要設法盡快把落於德國手中的數十萬法軍戰俘釋放回來。當時除了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與微不足道的少數共產黨份子外,絕大多數法國人民的確是毫無保留地支持維希政府。

有論者認為,人的行為受其人格所驅使,一生中的所做所為有其脈絡可循。一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法軍總司令,帶領法國與德國對戰,被認為是民族英雄的人,晚年時又如何能晚節不保,心甘情願成為敵國附庸?有人假設貝當甘冒賣國叛徒罵名,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成王敗寇」,歷史的事實是:最後貝當遭受叛國罪審訊,被定罪及判刑。

負面評價

維希政府持續向以納粹德軍為首的軸心國提供大量物資,又曾下令在海外屬地的法軍對抗以英美為首的盟軍,以及容許軸心軍在海外屬地過境。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因此,英美始終認定貝當的維希政府投靠納粹德國是罪不可恕。



曾蔭權(Donald Tsang)

1997年中國併吞香港後,江匪澤民起用同屬「上海幫」的董建華為首任香港特區傀儡特首,在香港實施「商人治港」。然而,七年「建華之亂」最終產生一年一度的七一民主大遊行,香港人要求民主的聲音愈來愈大。江匪繼任人胡匪錦濤把無能的董建華拉下馬,任用港英公務員曾蔭權為第二任香港特區傀儡特首。

評價

與動員湘軍打敗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有刺客荊軻之勇的汪精衛、及戰功顯赫的貝當相比,曾蔭權是大巫見小巫,對曾蔭權的任何好評都是班門弄斧,不提也罷。



延伸閱讀

在歷史的表皮之下的戴高樂與貝當  (邊芹) 《新民週刊》 2004年06月28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