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政治禁忌一國兩制成反面教材?

黃偉國 《信報》 2007 年 1 月 10 日

當國民黨元老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早已擺脫政治局限,到中國訪問,甚至香港的親北京政團和民主派人士每逢台灣進行總統及市長選舉,均親臨台灣學習國民黨及民進黨的選舉工程和組織動員技巧之時,由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和香港民主發展網路合辦的一個關於港台民主化視像會議,卻被中國駐港機構中聯辦以一貫的「政治」手法,指摘台灣當局「極力兜售所謂台灣民主經驗」、「借民主之名插手港事務的露骨表演」,更指出是次會議是台灣當局「為了轉移視線,擺脫困難」,繼而「勾結香港某些政治團體」以「挑撥中港之間的和諧關係,混淆視聽」。

潛意識心理投射

中聯辨的言論旨在於透過操縱國家主權的概念,威嚇香港的本土政治邊緣力量。若果中聯辦真的認為香港已「成功」落實「一國兩制」,更應該透過這些政治團體,多利用台灣與香港兩地政治交流,宣揚香港的人權和法治仍得以維持和尊重。若果台港兩地的政治交流被聯想為兩地政治團體「勾結外國勢力,積極干預特區事務,意圖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只會淪為台港兩地的政治笑話。

也許是潛意識的心理投射,自中國吞併香港以來由中國的領導人、官員和學者,甚至是香港的親北京的政商菁英和學者,不斷「兜售」一國兩制已成功落實。可是,由董建華揭開序幕,以為政治上一邊倒親向中方、政治邊緣化民主派、以「抗中亂港」、「勾結外國勢力」等標籤進行政治抹黑及建立關係網絡籠絡親北京勢力已可高枕無憂;結果,即使他犯下一連串令人驚訝的政治錯誤,甚至經歷「七一」政治風暴,他依然毫無悔意,從他欣然接受香港科技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可作引證。即使中共政權因應政局需要委任曾蔭權,但是從早前民主派在選委會的個別界選舉中取得高票,反映選民對存在於這些界別的親北京候選人早已心存不滿;到由香港特區傀儡政權處理天星碼頭事件,繼而激發香港的本土社會運動。

若果「成功落實」的關鍵定義是港人認同和接受北京政府對港政策的方針和價值觀,港大民意調查計畫顯示少於一半的受訪者信任北京政府,反映不少港人仍對中國缺乏信任。

至於在政治事件和選舉之際,中國以積極行動高度關注香港事務已是眾所周知。由中聯辨積極協調親北京的候選人的立法會參選名單和動員相關組織支援候選人,到選委會選舉時積極遊說某些界別的選民支援屬意的候選人。「七一」香港被中國吞併日動員中資機構和各個層面的組織參與「回歸慶典」,展示政治力量;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期間的大規模政治動員,以圖在建制外支援香港特區傀儡政權如期立法;甚至當他們認識部分媒體、宗教組織和政治團體出現「政治不正確」的言行之時,以捍衛國家主權為理由進行口誅筆伐。無論是有形抑或無形的影響,高調的抨擊與具體介入香港事務已損害香港的高度自治。

去年的經濟復甦和中國以經濟手段大力支援香港能否轉移港人自香港被中國吞併以降對中國對港政策的不滿情緒?表面上經濟復甦使政治氣候泛起緩和的跡象,不等於民眾完全忘掉過去十年香港所遭遇的無形政治壓迫和歧視。

政治氣候緩和假像

當預設立場的學者不斷強調自由行和CEPA是香港經濟復甦的主要因素,自由行的作用只局限於人流集中的遊客區之餘,反而使到該區的鋪租不斷上升,經營者享受的成果成為假像,至於弱勢的低下階層更無法享有實質成果。後者已限於貿易和投資兩大範疇,對長遠本土經濟應該走一條怎麽的路仍一籌莫展:經濟依賴中國,得益者只限於部分資本家和投資者,若果香港的經濟價值因而進一步依賴中國而貶值,香港的自治空間只會進一步收窄。因此,以為經濟復甦帶來當下的祥和氣氛是化解政治危機和不信任的靈藥,實屬幼稚的想法,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叮嚀曾蔭權特首「在大好形勢下,我們頭腦要清醒、冷靜,看到我們存在的問題」,似乎暗示香港問題的政治和歷史根源。

今年是「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十周年,但大部分掌權者仍停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思維解讀香港事務。當唱好經濟的氣氛,配合當歌功頌德的官牘文件勢必不斷出籠之際,「一國兩制」的成敗,能否贏取香港人的民心才是永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