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中國併吞十年 香港人優越感的消殆

文/ Augustine Tan; 編譯:楊柳 《星島環球網》 2007年6月19日

相當於香港憲法的《基本法》在第五條裏明確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會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50年不變。

《亞洲時報》特稿文章指出,十年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似乎沒有改變。不過,生活在香港的人,卻可以感覺到過去十年的變化,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更是無形的。而要為這些變化負責任的是香港人自己。

有形的變化更多是來自過去十年的經濟衰退,而非北京政府的干預。北京政府的干預還沒有產生明顯的變化,至少現在還沒有。而那些無形的變化,卻正在打造一個新香港,這些幾乎是遊客看不到的。香港變得更溫順了,也沒有以前那麼自信了。香港人對中國人的那種天生優越感,幾乎消失殆盡;「港燦」這類蔑視中國人的詞彙,已從日常語言中消失了。「港燦」原本是一部電視劇裏面的人物,後來港人就這樣稱呼中國人,意思是鄉巴佬。

香港人正在中國化。事實上,如今港人過關去深圳消費時,如果他們出手不大方,就會受到羞辱,被叫作「港燦」。

其實打從1997年7月1日淩晨中國併吞香港幾小時後,變化就開始了。當然,中國人與香港人都沒料到,或希望這麼快就開始改變。實際上,有些香港人根本沒料到此生或來世會發生變化。

1997年夏天,泰國的貨幣泰銖急劇貶值,引起了一場席捲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正是這場風暴以及隨後爆發的一系列更致命危機,嚴重了打擊港人的自信和傲氣。

在金融危機、禽流感、非典、空前高的失業率(8%)、負資產這些災難面前,港人選擇了一條好走的路——依靠北京。當他們向北京求助,面子、自尊心和天生的優越感都被一股腦兒拋開。

北京政府果斷地拋出一條又一條的救命稻草。北京現在仍在這樣做,儘管有時會提醒說,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香港必須解決其根本問題。但誰在乎呢?好時光回來了,香港又風生水起了。那是外國遊客和當地僑民所看到的。

他們現在還看到的,是這些有形變化:現有多達50萬港人在中國工作,而他們主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這一數字幾乎相當於在英國統治的最後幾年裏,移民到加拿大、澳洲和美國的富裕中產階級專業人士。

同時,這50萬港人在香港的位置,幾乎被同等數量的中國人(主要是窮人)所取代,這些人已在港永久定居。大多數生活在較低經濟水準的新移民,都是嫁給香港男子的女性。香港男子找要求不那麼高的中國女子作妻子或情婦的熱潮,不可能很快減退,這就導致香港單身女子的人數與日俱增。

香港不再是昔日那個繼新加坡之後亞洲第二大繁忙的集裝箱碼頭。上海已經快將其取而代之,而且深圳也很快會超過它,因此香港可能會繼續走下坡路。

在1997年中國併吞香港之前,在香港餐廳裏說北京話的人,都有心理準備會被鄰桌的高聲粵語硬將其壓過。如今,這裡到處都能聽到人講北京話。在餐廳和夜總會裏,出手闊綽的是中國人,香港人等著拿他們的小費。而香港的大款則跑到北京和上海揮霍。

北京政府批准香港和中國之間進行幾乎不受限制的投資,加上一攬子經濟優惠政策,都利好香港股市飆升,這些令香港人喜上眉梢。北京通過採取這些措施,無意中使港人推遲了他們的最後審判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甚至可能相信,如果香港搭上中國這個全球後起之秀的順風車,最後審判日可能永遠不會到來。

當他給積極不干預政策 判死刑、並公佈配合國家十一五規劃的行動綱領時,他的確是把香港掛靠在中國這列快速列車上。在過去數十年裏,「積極不干預政策」曾把香港變成了全球自由化市場的典範。除了政客和旅居國外的評論員,港人對政府掛靠中國的做法並不強烈反對,基本上保持沉默。

他們肯定知道,單靠地產市場的反彈,香港經濟只會持續處於不穩定狀態。香港沒有足夠多的富人,可以保持地產市場的增長趨勢。如果香港市場繼續出現這種顯著的不穩定性,就不得不需要更多中國資金的注入。

當香港股市的交易額超過紐約證交所,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時,這裡並沒有出現歡欣鼓舞的場面。即使交易額每天創新高,這也只是短暫的,上海很快會後來居上。

沒有比人民幣最近升值更能說明這種趨勢的了。如今,人民幣比港幣值錢。曾幾何時,香港人還以為港幣能最終成為中國通用的貨幣。在中國併吞香港之前,許多中國人也曾相信這種說法,增持港幣。在港幣跌過人民幣那天,一名剛從深圳回來的老者尖叫著跑出西灣河地鐵站:「深圳沒人收港幣了!港幣會像二戰後的日圓一樣不值錢!」

剛在那之前不久,中國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中國遊客如何被香港珠寶商欺騙的節目,之後香港旅遊業領導人立即乘頭班機,前往北京採取補救行動。緊接著就採取逮捕、罰款和賠償行動。香港方面這樣做似乎不足為奇。中國併吞香港之後,中國給香港的最大恩惠之一,就是取消中國人前往香港旅遊的限制。以前中國遊客只能參加大旅行社的團才能去香港,如今可以到香港自由行。要在過去,旅遊業領導肯定會堅持維護香港,駁斥這些指控——即使每個港人都知道阿燦上當受騙了。事實上,中國人以前天天都在被騙。

北京也學會了容忍香港人的一些習性,例如每年舉行的七一民主大遊行。北京對這類遊行不怎麼吭聲,因為它很清楚愛國主義教育多有效。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包括每天播放好幾次國歌,派大批學生到中國各地的假日營地,給香港學生提供更多中國大學的學位等。

這些活動到底還是有一些奏效。香港大學所作的調查表明,香港多數中學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香港人」多 ,這還是中國併吞香港十年來頭一次。到明年立法會選舉時,很大機會香港人還會向中國發出更強烈的資訊:我們知道有誰是不可得失的。

但當北京嬌慣香港、港人逐漸減少對中國統治的抗拒,急需的政治改革和經濟重組,卻被悄悄擱在了一邊。而這種忽視可能還會再次出現。當香港被中國併吞二十週年來臨時,香港人可能會對中國感激涕零,甚至可能考慮撕掉《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