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粵語變成次等人的語言

盧斯達  2014年2月6日

香港特區傀儡政權教育局在其網頁說粵語「不是法定語言」[1],被外界喪插。論者馬上指出,其實香港沒有「法定語文」,只有正式語文[2]:中文和英文。教局文章言下之意,就是粵語並非中文,或者普通話才是「法定中文」,否則不會有「粵語不是法定語言」之論。

你道這只是不學無術的教局官僚亂撩一通?後來教局的認衰文章,被游清源的852郵報逮個正著,訓詁出那篇文章本來是簡體中文[3],然後用電腦轉為正體,所以殘留那些狗屁不通的斧鑿。後來教局出來解釋一番,也是認了。[4]教局要如此周折、又簡又正,有好幾個可能。
第一:教局內部的文膽根本是中國人,寫簡體字;
第二;根本是中聯辦坐鎮,替教局處這個危機。中聯辦見教局身陷公關危機,直接發稿給教局,稿自然是簡體;
第三:也沒甚麼分別,就是教局的文稿要先給中方人員「御覽」,才能見用,所以又要簡體轉正體。依此推斷,則先前惹起軒然大波的「廣東話非法定語言」,十足中共語氣的妖文,也很可能是中方人員手筆。

粵語、廣東話,為絕大多數香港人使用的平常話。可以在立法會用來議事,亦會被逐字紀錄。主導地位,不證自明。中共卻無中生有出一個「法定語言」,然後說粵語不是「法定語言」,是一夕之間訂立一個人造的新標準,改易千百年流傳和習慣的文化風俗,屬於暴政的移風易俗。中共簡化漢字之後,也用法律定義出「非規範語」,禁止公共場合使用正體字:民國改新年為春節,變曆法,也是移風易俗,確立新政權的正統。

槍炮、戰爭、殺戳,在殖民事業中往往不是常態。殖民事業的常態是移易舊俗,最終改變該地區的文化規則。日本的殖民事業,由琉球王國開始,然後到台灣、韓國,最終去到中國東北。在這些地方,日語變成第一語言、正式語言、法定語言,是政府和公共場合的正式語言。學校上課,改用日語,情況就好像近年那些標榜自己是「純英普語言環境」的壞鬼學校一樣。殖民事業,從娃娃開始,摧毀那個國家的語言文化,就是將那個國家的靈魂連根拔起。

《色戒》講日本人在中國擴張影響力的段落,就充滿李安式的含蓄。王佳芝和家家酒愛國團體刺殺漢奸失敗之後,去跟阿姨住,白天讀書,就是學日語。就一小段,已表達到「鬼子來了」。不只是來了,你還要說鬼話才能活。

韓人最反日,曾聽說故事一則:謂日治時期有一對韓國母子。兒子在學校上課,父親在家中病逝,母親趕去通知兒子。二人在操場相會,大悲大切的事,卻不能用母語去談。幾句交代之後,因為老母日語程度有限,已經再講不下去。母子相對,卻有口難言,長淚滿襟。這些事,韓國人記得很清楚。老一輩人常笑韓國人一看電影就激動流淚。因為韓國的老電影就是講這些。國仇家恨,語言是一種。

韓國第一個在奧運會拿金牌的運動員叫孫基禎,那年是1936年,他代表的卻是日本,韓國早就不存在。拿獎的時候,會場播的是《君之代》。不過他記得自己是韓國人,在頒獎時特意用月桂樹遮蓋胸前的日之丸。

中國殖民香港,不動語言這一節才出奇。各種矮化粵語,抬高「普通話」的輿論和洗腦,像豬一樣的家長非常受落。好像政商界那些「香港一定要和中國融合,否則就會被邊緣化」的鬼話,不知說了幾多年。中小學界,被統戰的被統戰、拿利益的拿利益,在「學好中文」的幌子下,齊齊殺滅粵語、殺滅自己。之後中文老師,就請中國的吧;幼稚園學位,給中國學生吧;學位各行各業的高層也得請中國人——因為到時普通話就等於「溝通能力」。你怎麼練普通話,都不及中國人,那是他們的母語。到時他們就更大條道理說你們競爭力不足,來取代你。

以彼之短,擊中國之長,誰會那麼蠢?香港人就是那麼蠢。為了眼前小小利益,很多香港可人以賣掉將來以及子孫後代的前途。學好普通話,與外界溝通,不等於普教中、矮化粵語、讓普通話長驅士入,變成「正統中文」。保存粵語通行先行的政治文化環境,不只是優雅的文化保育——留中華古語一點血脈,說得好像很大,但其實說穿了就是你我在香港有無得撈,吃飯吃粥還是吃屎的事。

[1] 教育局網頁capture
[2] 陳雲:粵語並非法定語言乎?
[3] 「廣東話風波」教局犯四大錯 官員「簡體優先」愈解愈混亂
[4] 教育局承認以軟件轉換繁簡體 邏輯不通強辯並非「簡體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