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被中國吞併的威脅,香港vs台灣,孰存孰亡?

針對台中服貿協議在台灣掀起學運,港台兩篇文章各抒己見。香港的陳雲認為(面對中國威脅)香港比台灣安全。反觀,台灣的商業周刊認為(面對中國威脅)台灣比香港安全。兩篇文章的見解南轅北轍,孰是孰非?如今中共已兵臨城下,香江四面楚歌而僅能作困獸之鬥,期望絕境求生。觀乎陳雲文章所言,是傳達祝福而非論述策略,是懷舊多於計畫,是自誇自大多於見賢思齊。 台灣商業周刊的這篇文章在商言商, 口蜜腹劍,目的就是要為台中服貿協議護航,再一次印證商人無祖國的定律。與台灣商業周刊相比,陳雲,您雖然講多錯多,但是您是真心為香港立論,誠意為香港進言。



台灣服貿鬥爭與香港安危

陳雲  2014年4月1日

台灣的服貿協議鬥爭,可見中華民國政府從境外政權到本土政權的轉變並不完整,國民黨和民進黨都用兩岸協商的方式來通過服貿協議,委託海基會2013年6月23日在上海簽署,台方用「海峽交流基金會」為代表簽署,中方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為代表簽署。這並非兩個國家政權之間的正式締約,而是假定中國仍在分裂狀態的兩岸雙方執政當局的協定。這挑釁了台灣人的國家意識,只是台灣資本家可以拋售資產,台灣民眾誤以為可以增加就業機會而棄國家於不顧。論到金錢,國家變成兒戲。

蔣介石、蔣經國當總統的年代,中華民國有堅定的國家意識,雖然那種大中國意識是虛假的、過時的,但統治系統卻可以用堅定的國家意識維護台灣的國防安全、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李登輝以國民黨候選人的身份登位為總統,強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台灣獨立意識,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國號,然而,他面對台商趕赴 中國,將台灣的資金、技術和商業網絡帶走,在一九九六年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南進政策(投資東南亞),然而,陳水扁所謂台灣人的總統,卻在二〇〇〇年取消「戒急用忍」政策,台灣的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受到中共的滲透和侵略。台灣完成兩黨輪替,完成中華民國的憲政民主。

可惜,國民黨、民進黨和台商,用兩岸貿易的經濟增長來籠絡資本家和騙取人民選票,乃有今日的服務貿易協定,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台灣即將在各種賣國賊的陷害之下而亡國滅種。相對而言,南韓的對華投資,並未減弱南韓的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文化安全。

香港面對台灣的局面,必須思考自己的本土意識、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從而保障自己的安全。我們起步較晚,但可以吸收更多的教訓。香港比台灣安全,大家不要以為移民台灣,就可以避免赤禍。香港比台灣安全,有三個重點:

1. 香港人有一百多年的文化區隔。香港講粵語、用英文,香港平民並無中國國家意識,大中華的統一意識虛弱,知識分子也只是掛在口邊,並無實踐,九七之後,中國情花毒減弱得很。台灣在老國民黨和老台灣人一代,有真實的中國意識,他們的語言、用字和辦事作風,處處與中共相呼應。台商在中國舉家落戶,文人後代在北京發展,這些在香港都是看不到的。即使最賣港的資本家,在上海住了一陣子,馬上遷回香港。

2. 英國在準備移交政權的八十年代,完成了香港的金融制度和幾乎自治的政治地位,令中共依賴香港,在香港取得金融服務,高官子女入籍香港,取得政治身份的安全。

3. 英國很早在香港容共,有一套籠絡政策(engagement policy)對付中共,中共人員落腳香港,勾結國際,有自己的地盤意識。香港人對中共也有一套與之合作,但保存自己的處事方法。這些都是台灣人沒有學到手的。

香港人與中共打交道,是中共最弱的時候(文革末年的七十年代),我們看不起中共的,因為中共的經濟改革由我們香港人一手帶大,中共地方政府的賣地套利之術,完全取法香港,即使上海的金融市場也是由香港人傳授知識,它可以說是香港的小孫子。然而,台灣人在九十年代與才開始中共打交道,是中共強盛的年代,台灣人無所適從。


四大證據!北京撼動不了台灣民主

田習如  商業周刊  第1377期 2014年4月2日

「台灣香港化,是反服貿者心中的憂慮嗎?」答案是肯定的。進一步追問,「大家最擔心的還是以商逼政吧!」

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十年,人民荷包變厚。 3月30日,一場反服貿的凱道集會,號稱50萬人上街頭。有人說,「今天台灣人民會站出來,就是因為這不光是經濟問題,還有政治因素在裡面,你不能把政治兩個字蓋起來,只是不斷告訴我經濟會變得多好。」

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3月發表一篇文章,他認為中國持續強大,將使台灣最終無法在政治上維持現狀,只好讓自己變成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然後盡量向北京爭取最大程度的自治。對這種預言的憂慮,就成了「反黑箱服貿」學運的一大動力。

台灣的政治,會「香港化」嗎?以下四個指標是關鍵。

指標一:中國銀彈無法控制台灣選舉

從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中國就介入台灣選舉,當時台海飛彈試射,氣氛肅殺。但中共越威逼,台灣人民越反彈,結果李登輝在四組候選人中獲得過半數支持。北京也被迫修改對台路線,飛彈不成,改用銀彈。

一向挺綠的台南市學甲區,是中國對台契作採購虱目魚的重點對象,但上屆總統大選,學甲人廢票率提高,當時受訪選民表現出「不敢投綠,但也不肯投藍」的心態,國民黨在學甲的得票率仍然大輸民進黨。

指標二:親中媒體多半遭遇民間阻擋

標榜「親中愛台」的旺旺中時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從不掩飾其立場,然而《中國時報》的閱讀率在四大報中持續敬陪末座。蔡衍明原本試圖跨入有線電視系統,要買第二大系統台的中嘉網路、與其他大亨聯手買台灣壹傳媒,後來在民間「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壓力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設下限制條件,阻擋了蔡衍明大肆購併台灣媒體的企圖心。

因此,若台灣媒體市場夠開放、政府能夠有效防止壟斷,讓網路媒體、獨立媒體有蓬勃的空間,讀者、觀眾有所選擇,就不必擔心台灣原本的言論自由會受到威脅。

指標三:教育洗腦難敵資訊自由化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進行一項台灣認同趨勢調查,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從2008年馬英九上任總統以來,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節節上升,竟從45%一路攀升至57%,超越了過去一向是主流的「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比率,而「中國人」認同更低到微不足道的4%。

馬上任後,兩岸交流更加密切,卻反而加強了台灣人意識。這是北京透過親中媒體、政客、商人、學者幫腔「洗腦」之下,仍然無法撼動的認同。

指標四:政客傾中仍須面對公民覺醒

台灣民主正不斷遭到挑戰。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黃秀端舉例,包括台灣媒體自由度的國際評比在馬任內下滑,網路自由度在這次學運中,也發生像警察暴力驅離的影片放上YouTube後,立即連續因檢舉而被移除的事件。

北京控制不了台灣選民的心,卻可能透過移民來稀釋台灣的選票,就像西藏、新疆的大量漢人移民政策。

民主體制被威脅,要用更大的民主來面對。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認為,台灣與香港最大的不同,是「台灣在受到中國因素影響前,已經是民主國家,」他說,這次學運,是年輕世代警戒中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面,對台灣的影響,跟它產生抗衡,「這就是今天反服貿運動最重大的一個結果。」

從3月18日兩百名學生衝入國會議場,到30日50萬人和平上街聲援,這12天來的台灣,歷經情緒反彈、理性思辨到溫柔理解,期待它和平落幕,促成政府改善不好的制度。這就是台灣公民意識的力量展現,是面對中國政治企圖的最強大武器。如果這樣,台灣政治還會「香港化」,那麼借用一句網友的愛用語,「大家洗洗睡了吧!(指多說無益)」

台灣 讀者的留言:
黃詩珊 - 商業週刊這篇文章根本過度樂觀,商業週刊這種文章是讓大家忽略事情的嚴重性,繼續擁抱小確幸,過著鴕鳥一般的生活。
Phil Hung - 看完的感想,商業週刊這篇文章的確是太樂觀!認為事不關己的人還是很多,愛看牛屎中舔東森的人還是很多,車輪黨運用黨產與耳語部隊洗腦洗版不遺餘力,台 灣實在沒有樂觀的本錢!
莊挺宇 - 這只是現在暫時無法撼動,誰能保證未來不會呢?
Bell Chen - 這篇未免太阿Q。
Aelian Liu - 這篇文章很像是官方委託的漂白文,因為邏輯實在很怪,例如--(1)北京跟綠營大票倉台南大肆採購虱目魚,而台南人依舊不買國民黨的帳--台南又不是每家都養虱目魚,這樣的兩岸產業合作搞不好沒多少台南人知道(2)文中說媒體越為當黨國體制說話,人民會更加反抗,這讓我想到香港人最來常遊行抗議中南海越來越獨裁的統治,但是抗議有用嗎?
張臨輝留美顧問 - 這種斷語,我是不敢苟同的,自己怎麼說都行,有自信很好,但是現實面和國際因素很難說都站在我們這一邊。
Diego Kao - 這文章旳目的就是告訴台灣人別怕,也別再抗爭了,大家洗洗睡了吧
(指多說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