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男書院學生成立組織宣揚港獨

9月26日

拔萃男書院學生在網上社交平台成立拔萃男書院國是學會,表明要向同學、老師及校友宣揚港獨理念,使港獨呼聲成燎原之勢,為本土論述於中學學界傳播開拓康莊大道。組織又提出「認港關社」,「認港」,旨在釐清主權爭議,建立主體意識;「關社」,意於培植國民身份,正視香港前途問題。

組織聲稱:今日吾等創立國是學會,承先啟後,矢志將學問經世致用,念七百萬同胞之福祉,思家國故里之前途,夙夜匪懈,策動香港建國之大業,向拔萃同窗、老師以及校友宣揚港獨理念,與諸君共議香港抗中解殖、民族自強之國家大事。

「國是學會」一詞在香港逾40年的學運歷程上絕不新鮮,只是其意思卻似乎與今日男拔的定義有所不同。

把時鐘撥回1970年代,港大學生會在1971年舉辦「回國」觀光團,並成立國是學會,即「國粹派」的大本營。隨著「認中關社」的思潮席捲各大專院校,而港大學生會亦由「國粹派」把持,提出多認識國家及國內發展等主張,「國粹派」的代表人物就包括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今日逝世20周年的保釣領袖陳毓祥、民建聯成員蔡素玉,以及經濟日報集團主席馮紹波。

不過「國粹派」認識中國、認同祖國,對中國大陸的政策採取支持的立場開始引來其他學生的不滿,故在1975年,當時為三年級生的現任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海華決定參選學生會,在極短時間內組成以一年級生為主的候選內閣,挑戰以前民建聯總幹事、現城大副監督鍾瑞明為首的「國粹派」內閣,最終「反國粹大聯盟」大獲全勝,而香港七十年代的學運,亦以國粹派、社會派和自由派三大派系為主。

從上述的一段往事可見,「國是學會」原為「愛國」青年的大本營,他們認識甚至認同中共,唯時至今日,「國是學會」卻成主張港獨的團體,就連去屆的中大國是學會會長黃宇翔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亦承認同學現在認識中國,只因中國是影響香港的巨大因素,要知己知彼,認清「對手」。學生這四十幾年來對「國是」有如此急劇的轉變,又要算到哪位頭上?

https://www.facebook.com/dbsnationalism/ 拔萃男書院國是學會 Diocesan Boys' School National Affairs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