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獨「天然成分」談港獨

林泉忠  2015年1月21日

最近香港大學學生會的官方雜誌《學苑》出版的 《香港民族論》在香港成為搶手貨,原因是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新年度的施政報告中, 高調狠批《學苑》的「港獨」言論。此舉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掀起了新一波的「港獨」熱議。筆者在2000年發表的題為〈何謂「香港人」?〉的論文中,指出「香港人」身份認同因含有相當的政治性, 具有轉化為「香港民族主義」的潛在可能,因此將其定位為「準民族主義」。「九七」後香港仍然維持與中國不同的法律、教育制度、貨幣、市場(奶粉問題即為一例),使得香港人不可能形成與中國人一樣的國家認同。 不過,被中國併吞後的香港,由於政治環境使然,本土意識也沒有快速地進一步政治化,進而發展成清晰的「香港民族主義」,在這點上香港與台灣有明顯的不同。 然而,香港社會存在「港獨」的思維,卻是不爭的客觀事實。

2005年至2007年, 筆者與香港大學合作的調查,顯示如果可以選擇,四分之一的香港受訪者支持「香港應該獨立」。香港政改的困境以及近幾年爆發的「中港矛盾」,帶動了香港本土意識的高漲及本土乃至「港獨」論述的興起。 《學苑》於2013年出版的《香港民族論》專書及2014年的《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 (2月號)及《香港民主獨立》(9月號)的雜誌專題內容,直接將將本土論述提升到「香港政治自主」的「港獨」層面,即為顯例。

無可否認,「港獨論」在香港年輕族群擴大的主因之一, 源自於對中共的不信任,直接的因素則是對北京主導的香港政改與普選政策的失望。上述2007年的調查中,33%受訪者認為倘若中國繼續由中共統治,會增加香港社會的「港獨」傾向, 弔詭地揭示了「反獨」最力的北京,本身卻成為滋生「港獨」意識的重要源泉。

此外,在台灣2007年與2013年的相關調查也同樣顯示,堅持「拒絕民主」的中共繼續主宰中國, 成為台灣人不願意做「中國人」及拒絕與中國「統一」的主要原因之一。

轟轟烈烈的雨傘運動,並未能絲毫動搖左右香港普選命運的「人大831決定」,凸顯了北京無意改變持續經年的權力至上思維。 不難預測,在普選陷入死局的今天,倘若再做同樣的民調,支持「港獨」的比例恐怕會明顯增加。 如今,反對與中國統一的「台獨」思想在台灣的年輕世代已普遍成為「天然成分」。 在香港年青族群中開始呈現的「港獨」意識或「香港民族主義」訴求,是否會步「台獨」後塵,在香港社會進一步擴展對中國的離心力,仍有待持續觀察。(作者為台灣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