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要有自己的臺灣論述

2020年4月27日   練乙錚

十年來,香港人對中國的態度,有了所謂的海變,「祖國」變成了污穢詞。連同此,「内地」、「中國大陸」等詞也逐漸成爲了藍色標簽而很快絕跡於年輕一代稍有政治意識者口中;年紀比較大的黃絲,很多不改不改也改了。除了用語的變化,香港人的中國論述,期間也有了實質的發展。例如,更多人對國共史觀中的百年屈辱論產生了懷疑,認爲近代史始於1842年只是一種蓄意的偏見 -- 十九世紀的中國,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者、不斷侵略邊疆上的異民族並吞并其土地的嗎?論者不但追究乾隆的「全武功所爲何事,更上溯唐宗漢武的所謂「文治武功」以及後來中國史家對版圖擴張的歌頌,指出其所包含的帝國主義性質,實與源於十五六世紀西方的殖民主義豪無二至。

與此香港人的中國論述共生的香港本體論述,期間也有突破;徐承恩先生以香港人為本位寫出的香港史,與稍後出現的香港民族論,為其後出現的更多有關香港本體性的文章與專著定調。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否定了中國意識形態在香港的正當性;但是,在尤其是老一代人意識中,牢不可破的文化中國論仍佔統治地位。本位香港史和香港民族論的出現,第一次動搖了文化中國論,更爲後來的獨自派乃至勇武派的興起打下了理論根基。

然而,還欠缺的是立足於香港本身的臺灣論述,以及基於此論述的臺灣政經事態分析。過去,由於正統中華民國的沒落,八十後香港人便是反共,也不會對尤其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產生濃厚興趣;這兒的文化中國論者對臺灣的説法,也大致不超過認爲臺灣的中華文化氣色比香港濃厚,且不説那種看法已然過時。於臺獨和民進黨興起之後的今天,香港人實有需要認識到國民黨在臺灣實行的文化欺凌,並不亞於中國之在今天香港。況且,臺灣人早已建立了立足於臺灣本土的臺灣史觀和臺灣史;認識這種史觀和閲讀以這種史觀寫成的臺灣史,不僅是瞭解臺灣動態的關鍵,反過來對香港本土論述的深化,也是不能少的功課。香港人要有自己的等量齊觀的三論:香港論、中國論和臺灣論。

建立香港人的臺灣論述,越來越有條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在臺灣生活的香港人越來越多了。這些人一方面明白香港的傳統臺灣論述的過時與謬誤,另一方面對臺灣有第一身接觸,因而具備雙重優勢。這些人對臺灣的看法,有些已經很在行。我留意到鄭立先生寫關於臺灣的文章,十分有見地,以至能夠在臺灣的刊物上面對臺灣的讀者做出對臺灣的分析,那不是容易的事。我期待在越來越多香港人關注臺灣、為臺灣喝彩和憂心的同時,香港人的臺灣論述也越來越堅實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