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六十年中日角色互換

林保華
2005.08.17

中國的抗日戰爭結束六十年了,也就是一個甲子了。應該好好回顧這六十年,吸取應有的教益。

抗日戰爭,講起來是中國的勝利,就是勝利,當時也叫「慘勝」,現在看來不但如此,是不是真正勝利還是個疑問。當時說「慘勝」,主要是中國付出的代價太大,根據最誇張的數字,中國約三千五百萬人傷亡,日軍只有幾十萬。而如果沒有美國的原子彈促使日本投降,中國還要犧牲更多。而中國雖然犧牲很大,但是對勝利的貢獻不大,所以中國不但不能像蘇聯那樣割去日本的北方四島,連蒙古也拿不回來,還多一個釣魚島的主權爭議和也有爭議的台灣地位,蘇聯紅軍從中國撤走時,又搶回去一批工廠的設備器材。

至於戰後的發展,中國走了和日本完全不同的道路,可說是個失敗的道路,不是慘勝而是慘敗了。

第一,中國不要日本賠償、道歉,卻忙於內鬥。

蔣介石以德報怨,毛澤東則感謝皇軍幫他奪取政權,所以都不要日本賠償。不論國共兩黨,戰後都利用向自己投降的日本皇軍來打對方。「兩個中國」局面形成後仍是如此。「中日友好」就是為了打擊台灣,中日建交前中國一直指責日本復活軍國主義,建交後不但也放棄索償,那些軍國主義分子還成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但是,八○年代光華寮事件,中國認為日本偏袒台灣而一度又大罵日本;目前則是中國因為煽動民族主義的需要再挑起戰爭道歉與民間索賠,軍事擴張更引起日本警惕而反日。台灣拉攏日本則是因為中國的孤立政策。

第二,日本走民主道路,中國堅持一黨專政。

這是中日兩國最根本的不同道路,從而決定了不同的發展方向。日本的民主化,歸功於美國佔領時期的政策。但是,日本的文化背景總歸與西方國家有些區別,所以,它的民主還帶東方特色和缺陷,例如在人權觀念上不如西方國家與明顯的政治派閥。中國則淪為世界上頭號流氓霸權國家,走當年德國與日本的法西斯道路。

第三,六十年來日本努力與軍國主義決裂,非戰而埋頭進行建設,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說明「崛起」完全可以是和平手段。

中國則繼續迷信暴力,忙於輸出革命,不惜兵戎相見,包括參與韓戰、越戰,發動對印度的戰爭和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還有與蘇聯的邊界衝突。外戰還不夠,更忙於內鬥,政治運動不斷,八千萬人非正常死亡,甚於日本的大規模軍事侵略,正是亙古未有,只有共產黨才可以創造出來的「奇跡」。

第四,日本和平崛起,中國武力崛起。

日本是資源極度缺乏的島國,但是可以依靠自力更生,在廢墟上重建,經濟飛速發展,還創造不少品牌。中國「地大物博」,即使後來認識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囿於一黨專政而保持革命黨的角色,拒絕政治改革而阻滯經濟改革,所以只能靠外資而不是自身迸發的能量來發展經濟,所以腐敗連連、危機重重。也因此必須倚重暴力來維持政權,並且利用民族主義與窮兵黷武製造內部團結。

六十年的分道揚鑣使中日兩國掉換了角色,同樣兩國關係也就出現了新的危機,並且將影響世界,這是歷史的吊詭。

中國的武力崛起,而且公然喊打喊殺,甚至公開討論是否與日本必須一戰才能使中國走出海洋,當然也會激發日本的民族主義,甚至殘存的軍國主義。日本被逼要修改非戰憲法,以防萬一。近日的敏感日子裡中俄在日本邊上的聯合軍演是明顯的挑釁行為,將加快日本的應戰準備。但是,日本始終是一個民主國家,國內存在制衡的力量;二戰給它的教訓也很大,在國際事務中一直是一些國家手中的「辮子」,所以即使做戰爭準備,也會很謹慎。

但是,中國至今仍把「槍桿子底下出政權」作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才是最可怕的一點。共產黨「鬥爭哲學」與扭曲人性對民眾的荼毒,以及對宣傳機器的全部控制,使這個流氓霸權國家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從而構成對地區和世界安全的威脅。

除非中共內部有改革的壓力,否則一些西方國家和台灣一些政治人物以為通過對話就可以改變中共的本性,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因為失去心防而非常危險。因為是否對外擴張,已經成為「萬歲」的中共特權統治集團利益攸關的所在,日本、美國、台灣能夠滿足他們貪婪的血盆大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