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應該紀念「抗戰勝利」嗎?

2005年08月16日是中日戰爭結束60周年,有許多人都沒有積極慶祝「抗日勝利」,卻引來少數要積極慶祝「抗日勝利」的人的批評。

中日戰爭不是香港人的戰爭,香港人也不恨日本人,而且認為那是中國人的戰爭。換句話說:「是你的戰爭,不是我的戰爭」。既然不是我的戰爭,而且我還是你們戰爭的受害人,那我為什麼要紀念你們的戰爭?不管你們誰贏,我都是被統治的對象,我才不會甘心情願做笨蛋去在意誰贏誰輸?昨天台灣有兩位台籍老人說出他們的荒謬經歷:他們被日本拉去當兵赴中國打中國人;日本投降後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打共軍,又被共軍俘虜去當兵打國民黨軍隊。都是幫別人打仗,打的對象是他們從來不認識、也沒有仇恨的人。他們的荒謬生涯其實反映了殖民地(香港與台灣)本身的荒謬命運。在這種荒性與被宰制性的背景下,殖民地人民做為「想像的共同體」的主體意識才油然而生。

「抗戰勝利」關我鬼事?

另一個荒謬是:打仗的不慶祝;沒打的猛慶祝。國民黨抗日犧牲慘烈,自己卻慶祝得沒精打采。反而是靠中日戰爭坐大,跟日軍沒打幾場仗的中共猛慶祝,好像日本是他們打敗的。其實中日戰爭,日本既不是蔣介石集團打敗的,更不是中共打敗的,而是美國打敗的。國、共卻猛往自己臉上貼金,搶著自吹自擂打敗日本。這叫精神勝利法,都是阿Q的子子孫孫。既然如此,如何叫事不關己的香港人及台灣人去慶祝一個虛擬又自欺欺人的「勝利紀念」呢?如何要硬把自己的集體仇恨加諸於人,也要別人去恨你恨的人呢?

寬容勿強迫別人的記憶

今天華人世界中不同族群對歷史有這麼極端差異的解釋,完全來自認同的分裂。認同是個體尋找遁回母體以求得安全的心理需要,國家民族遂取代母親成為集體認同對象。一個族群認同中國為母體,就要紀念「抗日勝利」;另一族群認同香港為母體,就不關心中日戰爭。

我們主張多元文化主義,寬容別人的感情與集體記憶,不可強迫別人愛你愛的、恨你恨的,允許各愛各的、各恨各的,不應「恨吾恨也逼別人恨」。所以,要紀念「抗戰勝利」的人就去紀念;不以為然的就不以為然。井水不犯河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