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來就是「外國」,國父應該不止一位。

林玉体  《民眾日報》 2004年11月12日

        陳水扁總統昨天指「本國」不包括中國與蒙古,擔任明年1月公務人員初等特考典試委員長的考試委員林玉体進一步闡述,指本國史地就是「台灣史地」」,絕非「中國」或「外國」史地,中國本來就是「外國」,而且不但是外國,也是我們的「敵國」,如果我們的國家考試上還要去考「敵國」的史地,根本就是「通敵」。

        考試委員林玉体表示,樂見教育部草擬規劃台灣史與中國史做適當區隔。他說,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台灣仍為日本殖民地,蔣介石不敢說台灣是中華民國的,直到日本1945年戰敗以前,蔣介石也不敢說台灣是中華民國的,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後,放棄對台灣的宗主權,蔣介石才便宜行事「佔領」台灣。

        他表示,台灣史的部分有許多可以探討的部分,回溯日本佔領台灣50年,大清帝國佔領台灣212年、荷蘭佔領台灣37年、西班牙佔領台灣26年等,顯示台灣史和外國史有關,外國史又包括中國史,他樂見教育部草擬規劃採取適當區隔台灣史和中國史。

        林玉体說,大清帝國永久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直到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的宗主權,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定位,當時牽涉複雜的國際環境,有待歷史學者還原當時歷史原貌,但觀察現今國際社會的現實,並沒有「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早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

        林玉体指出,孫中山推翻滿清,是中華民國的國父,但是武昌起事時並不在場,因為武昌起事犧牲的人也該被稱為國父,所以國父(nation father)應該加上s(複數)才對,以孫中山是締造「中華民國」的領導人物即可,恭為「國父」,是蔣介石一人之私所作的專斷獨裁決定,又那裡經過「民主程序」啊!並且歷史人物可在教科書上榜者太多,書其名即可,這與尊不尊敬無涉!

        若「凡存在的皆具價值」,則婦女纏足,男生留長瓣,太監制度等,都要繼續保存甚至「發揚光大」嗎?「國父」一詞,在封建專制時空或還可讓人民忍受,民主社會絕不應再有此稱呼。「國父」一詞如要保留的話,最好送進歷史博物館,供後人憑吊或反省思考,猶如三寸金蓮及鴉片煙斗之陳列於博物館一般。這些「古」物或「古」名,都把它送進歷史,當作「教訓」,也是一種「史鑑」!「國父」就永不再掀風波了。

        林玉体說,過去的政府做錯事,以偏概全解釋歷史,時代變遷、進步後,許多有志之士要求撥亂反正,但過去時代的人仍不悔改,再三發表混淆視聽的言論,令人覺得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