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2日
政府統計處發表中期人口統計報告。「報告」以一九九六至二○○六年的十年為期,對人口數量和質素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調查。「報告」要點:
■ 06年底居港人口為6,900,700人,較05年升0.9%
■ 人口年齡中位數升至39歲
■ 65歲及以上人口佔12.4%
■ 離婚或分居女性比例增至4.7%
■ 性別比例跌至每911名男性相對1,000名女性
■ 從未結婚女性比例升至30.7%
本港人口持續老化,一九九六年港人的年齡中位數是三十四歲,二○○六年則為三十九歲;也就是說,在過去十年間,整個港人社會已經「老」了五歲。人口老化到二零一五和二零一六會急速惡化,到二零三零年,超過四分之一之人口是長者。
本港人口持續老化
目前本港人口結構仍然處於黃金時間,因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組成目前人口金字塔中間部份的大量勞動人口,而嬰兒出生率偏低,長者人口又未擴闊,整體的撫養率,每1000人撫養 350人,比率仍然算低。但這批五、六十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會於二○一五年起,開始踏入老年期。
本港的一人家庭亦大幅增加,三十至五十九歲離婚或分居的一人家庭,由一九九六年的一萬六千多人激增至四萬一千多人,增幅達一倍半。一、二人家庭數目激增,傳統的四人家庭逐漸減少,導致家庭收入下降,反而個人收入則增加,導致一直以家庭收入作為基準的「堅尼系數」,未能完全反映貧富懸殊情況。
港男較「矜貴」港女擇偶難
至於性別比率方面,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一九九六年為一千零三十七名男性相對一千名女性,及至去年的九百六十一名男性相對一千名女性。導致「陰盛陽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過去 十年間,大量持單程證的中國女子來港與丈夫團聚,從而改變了本港人口的性別比例。而此一從中國「輸入」女性人口的現象未來數年將會進一步加劇。
至於婚姻狀況,從未結婚的十五歲以上的婚齡人口比例,男性由九六年的百分之三十四點二,降至○一年的百分之三十三點九,再反彈至去年的百分之三十四點三。女性由九六年的百分 之二十八點九,上升至去年的百分之三十點七,增加二十二萬人,婚齡未婚女性一般教育程度較高。整體上適婚人士中是女多於男,而年長年齡組別「待字閨中」的女性較男性多。
新郎為港人而新娘為中國人,在港登記結婚的男性由一九九六年的二千二百一十五人,增至去年的一萬八千人,有逾八倍增幅;相反,新娘為港人而新郎為中國人的亦有明顯的增幅,由九 六年的二百六十九人,增至去年的三千四百人,增幅逾十二倍,以上數位是撇除到中國結婚並成功申請無結婚紀錄證明書的人士。
二○○六年,在港登記結婚的新人有五萬零三百對,其中一萬八千對新人的新娘是中國女性,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五。去年還有一萬名本港男士向有關部門申請了俗稱「寡佬證」的無結婚 紀錄證明書,去中國與中國女子結婚。數據顯示,與十年前比較,二○○六年迎娶港女的港男人數減少百分之八點六,六萬名新婚的港男當中,百分之四十六是娶中國女士。
港男多娶中國女子
最新的趨勢是,港男申請中國女士來港註冊,所以申請俗稱「寡佬證」赴中國結婚的人數,由96年的2.2萬,減至06年的1萬人,但迎娶中國女士的港男卻有增無減。在可見的將來,數以萬計的「中國新娘」將會不斷地「嫁」入本港。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接受查詢時稱,本港男少女多,港男多娶中國女子,以及適婚人士陰盛陽衰,因此,女性擇偶機會相對減少,加上本港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她們擇偶 條件也提高,更難找到理想配偶,相信本港女性愈來愈難找到配偶的情況會加劇,而且,越是高學歷及高職位的女性越難找到對象。因此,市面上近年有不少「婚姻顧問公司」應運而生,主要顧客不是男性而是女性。
本港女性教育水平提高,更難找到理想配偶
港人的「異地婚姻」,除了將會持續造成本港的人口性別比率失衡外,其實還會附帶或衍生出 不少的社會問題。當然,必須明確的是,對「異地婚姻」不應該抱持排斥或反對的態度,此亦 是一九九七年中國吞併香港後本港與中國加強溝通往來的必然結果,例如港男港女近年到中國打工及做生意者增多。
近年港男迎娶中國女子,似乎也有了一些微妙變化。過往到中國娶妻者,多年紀偏大,‘老夫嫩妻’司空見慣。現時則多見年輕港男娶中國女子。這是好現象,因為過往年紀偏大者在中國 娶妻後,多會來港領綜援,這對香港納稅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負擔,現時的跨境婚姻模式轉變,可有助減輕納稅人負擔。
年輕港男娶中國女子
而另一方面,當前的「異地婚姻」中,一些中國女士抱有過高的憧憬和期望,來港後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現實生活與理想有大段距離,失望、齟齬遂不可避免而生,最終鬧成家變、分 手收場,更有不少家庭暴力和悲劇亦由此而起,本港近年多起嚴重的家庭慘劇均與異地婚姻有關,其中,孩子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