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08年7月15日
李怡
傀儡特首曾蔭權今天將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並會提出好幾項「派糖」措施。香港人若非善忘,當然會記得他六月底才剛說過,通脹是全球性現象,「政府可以做的事不多」,堅持到十月發表施政報告才推紓困措施,怎麽轉眼間去訪問一下老人與學童,紓困措施就來了呢?莫非他落區訪問一下,才知道通脹對香港人的影響,因而要解點困嗎?
習近平
忿忿不平 曾蔭權憂心仲仲
曾蔭權非解民困實解己困
說穿了吧,傀儡特首曾蔭權真正要解的,不是香港人之困,而是他自己之困。他的困,倒也不全是因爲民望持續下跌。他說「政府可以做的事不多」時,民望已跌至新低。他的困,主要是習近平最近來港在他面前說的「重話」,以及左派元老吳康民的進一步演繹。
習近平說話的語氣不重,但正如當年胡錦濤在澳門向董建華訓示「查找不足」一樣,溫和語氣暗藏要董建華腳痛下台的機鋒。習近平向特區傀儡班子訓話,說要「通情達理,團結高效」;在他觀察馬術設施時,兩條鋁管從天花板掉下「條條Fing」,習近平當場訓示曾蔭權對奧馬要「親自過問」,暗示他把這樣的頭號大事交給唐英年、林煥光之不當。
左派元老吳康民進一步演繹習近平的談話。他認爲傀儡特首民望下跌,不至於導致他的下台,但習近平要求曾對奧馬「親自過問」,就可解讀爲對曾的批評。「如果馬術比賽搞到雞毛鴨血,……畀人破壞,搞到亂曬龍,影響國家顔面,就唔可能唔落台……」。
問題是甚麽叫「亂曬龍」?甚麽叫「影響國家顔面」?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只要出現一個陳巧文,就可以說是「亂曬龍」、「影響國家顔面」。但從一國兩制中香港的言論自由來看,卻沒甚麽大不了,不但應容許,而且只是小事一樁。不過,習的訓示和吳的演繹,都使這個香港極少人關心的馬術比賽,成爲特區傀儡政權往後一個多月施政的「重中之重」,它很可能會衍化成中國要曾蔭權下台的藉口。
光有這個藉口,中國還不能讓曾蔭權步董建華後塵。董下台的另一個可供中國下決定的因素,是民望低迷。因爲董的民望低迷,故要他下台並沒有引起香港人的反彈。傀儡特首的民望評分屢創新低,目前距離董下台時的民望評分僅差8分。有報紙以「衰過董建華」做標題。今年7.1遊行有人喊「曾蔭權下台」的口號。因此,若中國藉口奧馬要曾下台,事實上已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了。
另一個曾蔭權無法消解之「困」,是中國主管港澳工作因換人而出現香港人事異動危機。在人治體制下,通常新上任領導人,總要做些事來否定前任。胡錦濤要董下台,是因爲他接掌了實權,故立即拿江澤民「馬房」的董建華開刀,以示他的「英明」。如今,一般認爲,習近平是江的人馬,在十七大的最後時刻,江把他擺上「王儲」地位,而排除了胡的人馬李克強接班,是江胡內鬥的結果。習主導港澳事務,就有要否定前任的傾向,曾蔭權也就陷入險境了。
曾蔭權爲保住權位而解困,可做的事情不多。若「派糖」能把民望提升到60分以上,中國要拿他開刀就有顧忌了。但看來絕無可能。因爲他的民望低迷,不是由於通脹和民困,而是由於他只懂得順從中國、漠視立法會和民意而自把自爲、專橫獨斷所造成的。副局政助風暴,不顧《基本法》有關規定而決意撥公帑往四川賑災,對《蘋果》記者被沒收回鄉卡這種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不敢吭聲,習近平說行政、立法、司法要「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他不敢提出保留意見,盧維思失職被法院指傀儡特首失當……。近來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說明曾蔭權眼中只有中國,只有在香港能通中國的政商名人,他眼中沒有香港人,「派糖」是爲挽救民望的不得已之舉。
因爲他不是香港人選出來的。在中國眼中,他也是隨時可以踩兩腳甚至可以撤換的奴才。只要香港一天沒有普選,中國這種耍猴子的把戲就能對這一任、下一任和下下一任的傀儡特首玩下去。
北京忠僕?
劉雲龍
《世界日報》
2008-07-17
香港特區傀儡政權日前向媒體放風,指傀儡特首的「利民紓困」措施約涉公帑50億港元,結果曾蔭權16日宣布的措施,涉款比原先預期多出一倍,不過港人沒有喜出望外,依然批評香港特區傀儡政權小恩小惠。曾蔭權已陷入低民望政權的「左右不是人」尷尬局面,無論什麼事情都動輒得咎,社會各造都有不滿聲音。
當年曾蔭權剛接任傀儡特首之際,聲望如日中天,港人愛護有加,踫巧香港經濟由谷底回升,曾氏更不可一世,自視「強勢政府」、公然「親疏有別」,泛民主派為了避他鋒頭,也不敢事事針對。
物極必反,現在曾蔭權傀儡政權的民望由盛轉衰,經濟隱憂重現,加上政客們正為立法會選舉製造議題,曾蔭權難免「一沉百踩」,不僅泛民主派肆意踐踏,建制派也拿他當作「抽水」對象。
曾自稱「飲香港水、流香港血」的曾蔭權,近來在本土與「一國」之間似乎也失了平衡。人們看到的傀儡特首形象,是唯唯諾諾的北京忠僕,多於以港人利益為先的香港公僕。原本可以為曾蔭權增加「本土」分數的副局長制度,也搞得一塌糊塗,傀儡特首民望怎能不每下愈況?
曾蔭權傀儡政權「拍心口」要動用最多一百億港元協助中國重建四川,被港人視為向中國拍馬屁的大手筆「傑作」,也許為了彌補這事的形象損失,曾蔭權將「利民紓困」措施的金額大幅加碼至110億港元,恰好比捐助中國的「口頭承諾」多了10億港元。這是否巧合,恐怕只有曾蔭權才知道,但在平衡本土與「一國」方面,卻有微妙的象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