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蘋果日報》 2006年8月31日
六年前陳水扁剛當選總統,在台灣首次實現了政黨輪替。當時一位長期關心華人世界民主政治發展的思想家林毓生教授,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陳水扁政權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其中之一是:競選活動基本上是廣義的公關活動,這方面的本領並不能轉移為政治家資質。林教授接提到了政治家資質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切實的熱情」,而不是「不能產生結果的興奮」;二是責任感,即勇於承擔責任,並為自己的政治決定和政治行為的後果負責;三是「冷靜的判斷」,這種判斷的產生,源自政治家的氣度要大,視野要寬遠,以及有內在寧靜的心態。
縱觀陳水扁執政六年,幾乎是一樣都做不到。他持續地做的,只是他擅長的競選中的公關活動。
再看董建華執政七年,缺乏的是「切實的熱情」,而多的是「不能產生結果的興奮」,如「八萬五」,如甚麼中藥港、數碼港、這個中心那個中心,還有亞洲的倫敦紐約等等,都是「不能產生結果的興奮」。董伯也缺乏「冷靜的判斷」。不過他有責任感,即願為自己以至下屬的政治行為負責。比如二十三條立法,所有政府高官都緘默,只有葉劉一人單打獨鬥時,董伯仍出言力;梁錦松的事他也願承擔責任。但由於缺乏「冷靜的判斷」,以及有過多「不能產生結果的興奮」,他的「責任感」就成了公關災難。
繼董伯上場的曾蔭權,吸取了董的教訓,又或許他本來就有香港人的「精仔」個性,執政一年來,給人的感覺既缺乏「切實的熱情」,也有「不能產生結果的興奮」;他也缺乏勇於承擔責任的「責任感」,不過他就有「冷靜的判斷」,只是這種「冷靜的判斷」不是林教授所說的那種氣度、視野和「內在寧靜」,而是對公關效果的算計。
曾特首絕對是一個非常懂得算計公關效果的人。一切會讓他為難的問題,他選擇躲閃,比如昨天吳志森講到的銷售稅,還有他表哥香灼璣租用貨倉用地私自改建「香居」之事,更早是西九計劃被推翻,他都躲閃迴避。
去年底他全力推銷政改方案,結果在立法會遭滑鐵盧,他也只輕輕露面一次,而把責任推給「反對派議員」,卻沒有檢討為甚麼絕大部份地區直選產生、有廣泛民意基礎的議員都持反對意見?他也沒有負起提出這個方案是否有所不當的責任。
另一方面,浩園被毀、何俊仁遇襲、阿嬌被偷拍,他就選擇第一時間現身。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會考放榜後,他立刻以「金表的故事」現身為落敗的考生打氣,在許多年輕人眼中,這是「既虛偽又無聊」的政治騷。
但曾特首沉迷公關,沉迷形象工程,每一步都算計公關效果,可是我們卻看不到他在更應該挑起責任的事情上有勇氣去承擔。
現代社會,由於媒體發達,尤其電視媒體 所產生的廣泛影響,以致絕大多數的從政人士都非常重視公關工程與形象工程。執政者忙於形象與公關,卻忘記了由於他手握處理與香港人利害相關事務的大權,他實在更應具備的是林教授所提及的三種特質。其中「切實的熱情」,就是對自己的理念、意圖、目標的堅執,也就是韋伯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中提到的「意圖倫理」。林教授提到的「責任感」就是韋伯所提的「責任倫理」。從政者必須努力體現這兩種倫理。否則,我們看到的,若不是「不能產生結果的興奮」,就是沉迷在形象工程中懂得躲閃、懂得包裝的推銷員特首。誠如林教授所言,公關本領不是政治家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