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陶傑
陶傑

《蘋果日報》  2008年6月25日

臺灣的國民黨人訪問中國,必先去南京謁中山陵,好像香港的特首和美國總統訪問北京,也要去天主教堂參拜,以示不忘本根。所謂"謁中山陵",有什麼問題?首先這四個字裏,有兩個與帝皇有關:"謁"只用於皇帝召見,"陵"專指皇帝的墓。孫中山既然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為什麼他自己的墳墓,卻叫做帝王的"陵"?為什麼去他的墓室獻花,是一個"謁"見皇上的姿態?

問題有一半,出在孫中山本人身上。民國初年,孫中山剛卸去"臨時大總統"之職,與心腹胡漢民等人去紫金山打獵。在山中,孫中山拿著獵槍坐下休息,看見山下的明孝陵和孫權的陵墓,孫中山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這件事,記載在民國史上。

從行為心理學來看,孫中山打獵,是受到滿清的康熙和英國的亨利八世皇室影響。打獵這種嗜好,是帝王貴族的專利,像孫中山是平民出身的共和總統,根本不應該有。孫中山去過英國,沒有理由不知道打獵是階級分明的活動,而且殺生殘忍,英國的工黨,一直在下議院推動立法禁止,一個受過現代文明思想洗禮的人,是不會打獵的。如果孫中山不打獵,那天就不會在山頭發現這片寶地了。他看見朱元璋和孫權的陵墓在腳下,心動了,想自己死後,也建一座陵墓,"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比朱元璋等更威水。

但孫中山不敢明講這片當皇帝的終極心跡,他很虛偽:"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這句話狗屁不通。你人都死了,還怎樣向國民開口?退一萬步,如果真的想大興土木建一座豪華的山墳,一個民主的政府,完全可以趁這位國父在生的時候,徵求設計,預算在立法議會通過,堂堂正正地開工。然而孫中山很狡獪,他想身邊的擦鞋仔會意。

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在北平彌留,再提一句:想歸葬紫金山,他對當日狩獵的發現念念不忘。於是臣民替他動工了:一座帝皇陵墓,造了三年,由雲南、福建和香港采來花崗石,面闊七室,進深五殿,正三大拱門,祭堂內列青島大理石圓柱十二座,聘法國雕塑家用義大利白石為孫中山雕像。還有捷克藝術家專造的大理石塑像,還把"三民主義"全文十五萬字由四位書法名師抄錄鐫刻,有藏經閣和碑廊,日本人打進南京,毀了不少,文革的紅衛兵,也鑿掉了字碑。搞這等派頭,像慈禧建頤和園一樣,中國在二十年代很富有嗎?

孫中山有"帝王命"。百年亞洲,印度的甘地,國際聲譽比孫中山高,甘地死後,遺體在柴堆上,一把火化為飛灰。